[PDF电子书] 大家丛书:周有光传
当我们熟练地看到拼音就能拼读出一个生字的读音,当我们看到ABCD还能读出“阿波茨得”这四个音,当我们在电脑前光靠一个个字母组合,就能打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文字……我们是否知道,这一切其实开始得相当晚,仅在1956年?
在从前,我们的方块字是靠“反切”来拼读的。但改朝换代、地域差异,让用于反切的母字本身就有了读音差异,自然,拼读出的字发音也并不统一。何况要反切,首先就要认识一定的汉字。而方块汉字难认、难识、难学。
解放后,提高大众素质、解决民众识字问题被放在了重要位置。有意思的是,周恩来找来的汉语拼音改革人才,竟是时为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经济、金融学家周有光。1956年,周有光提出“汉语拼音三原则”:拉丁化、音素化、口语化。
周有光和沈从文是连襟。起初沈从文非常反对拼音,认为方块字一定要用手写,甚至要用毛笔才有美感。后来,周有光就给他在打字机上做实验,敲几下汉字就蹦出来了。沈从文左看右看,最后服了,明白了周有光搞的是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。
1958年2月11日,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《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》。《汉语拼音方案》作为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,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。如今,拼音方案已被大江南北熟知,是一代又一代国人成长中认识方块字、熟悉传统文化的必然利器!
半个世纪前,他从经济学教授变身语言文字学家。花三年时间倾力打磨26个拉丁字母,参与设计的《汉语拼音方案》惠及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,被尊为“汉语拼音之父”,堪称浓缩中国百年历史的文化活化石。
- Tags: